道家养生功-静功系列

道教最重炼养,炼指炼精炼气,养指养性养神,亦称习静。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修炼,达到延长寿命、甚至长生的境界。为此,道教所从事和宣扬的炼养方法很多,如符录、祈禳、禁咒、静功、动功、气功、处丹、内丹、房中、辟谷、服饵等等,这些方法统称为“道术”,与“方术”、“方技”、“方伎”是一个意思,道教中人也有称为“仙术”的。
静功,在道教中又叫性功。所谓“性”,是指性情、理性、心神。修心养神,即为性功。心与性本为一体,不易强分,性为生命之体,心为知觉灵明之枢,无生命即无知觉,无知觉亦不成为生命。换而言之,性为心之体,心为性之用。故养心亦所以养性,炼性即所以炼心。
那么,如何炼心呢?心神性情最易外驰追逐,沉溺于宦场情海名利之中,以至气血亏损,生命短促夭折。
道数中养性静功是相当丰富的。《庄子》所载“心斋”、“坐忘”,《太平经》中的“守一”、“存神”,以及后来的“止念”、“收心”、“存思”、“定观”、“内视”、“守中”、“睡法”等等,都属道教的静功。今人肖天石先生在其著作《道海玄微》中收有经他整理的“道家静坐十二心法”,计有一灵独觉法、抿外守中法、冥心守一法、系心守窍法、虚心实腹法、心息相依法、凝神寂照法、回光近照法、寂心止念法、存想谷神法、息妄全真法、返还先天法。
立禅图,载明《性命圭旨·亨集》。附文曰:“随时随处,逍遥于庄子无何有之乡;不识不知,游戏于如来大寂灭之海。若天朗气清之时,当用立禅纳气法而接命。其法曰:脚根着地鼻辽天,两手相悬在穴边,一气引从天上降,吞时汩汩到丹田。或住或立,冥目冥心,检情摄念,息业养神,已往事勿追思,未来事勿迎想,现在事勿留念,欲得保身道诀,莫若闲静介洁;要求出世禅功,无如照收凝融。昔广成子告黄帝曰:目无所见,耳无所闻,心无所知,神将守形,形乃长生。其意大同,尤为深切。”
坐禅图,载《性命圭旨·亨集》。附文曰:“坐不必跌跏,当如常坐。夫坐虽与常人同,而能持孔门心法,则与常人异矣。所谓孔门心法者,只要存心在真去处是也。盖耳目之窍,吾身之门也;方寸之地,吾身之堂也,立命之窍,吾身之室也。故众人心处于方寸之地,犹人之处于堂也,则声色得以从门而摇其中;至人心藏于立命之窍,犹人之处于室也,则声色无所从入而窥其际。故善事心者,潜室以颐晦,而耳目为虚矣;御堂以听政,而耳目为用矣。若坐时不持孔门心法,便是坐驰,便是放心。《坛经》曰:心念不起名为坐,自性不动名为禅。坐禅妙义,端不外此。”
这些有关道德修养的规定,于修心养身有密切的关系,是道教气功养生学的组成部份。正如葛洪所指出的那样:“然览诸道戒,无不云欲求长生者,必欲积善立功,慈心于物,恕己及人,仁逮昆虫,乐人之吉,愍人之苦,周人之急,救人之穷,手不仿生,口不劝祸,见人之得如己之得,见人之失如已之失,不自贵,不自誉,不嫉妒胜已,不佞馅阴贼,如此乃为有德,受福于天,所作必成,求仙可冀也。”


分享到: 

文章详情,道文化内丹,道文化内丹

文章详情-道文化内丹

文章详情,道文化内丹